没来之前,一直觉得成都是一个很网红的城市。它也确实具有种种网红的特质,美食,美女,抖音,互联网…。政府的人也是聪明,知道用如此种种来招徕年轻人。

走在大街上,年轻面孔众多。比北京的同龄人少了些旁若无人,多了些活泼自在。进了便利店火锅店,大概率也都是抖音热门歌曲。花重金的罗老师跑了,免费倒更好用了。

南方人说话普遍都慢斯条理,江苏广东那边更像是撒娇似的。到了成都,每天环绕在耳边的都是四川话。就连工作中的同事讨论编程,也是不改口音。真是仗着口音可爱不讲理啊。要是在北京有同事要天天用东北话或者北京话跟我讨论工作,真要辞职不可。

地价便宜,城市的面貌就很不一样。京城什么东西都挤在一块,生怕塞不下,经常便毫无章法可言。同样是太古里,北京的就像是照着原来屯里的结构慢慢堆起来的,乱糟糟的,但也有隐秘的乐趣。而成都像是从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怎么建,精雕细琢,一眼望去都是结构之美。

天府新区也是如此。本来南方树多便占了些便宜,再稍微安排布置一下便显得生气勃勃,浑然一体。单一职能行政区域的规划最忌讳的就是表面上各家被安排在一块,但无无法真正互相联系,形成一体。跟闹别扭似的,全国无数的大学城、高科技新区莫不如是。唯一一个我见过的有生命力的是苏州的大学城,如园林一般,中间点缀可供各学校公用的图书馆、自习室。如有天堂,估计便是此般模样。

最近老想起来大学时看的一个电影《恋恋三季》,美的让人留恋往返。 鲜有旅游欲望的我真像在离世前去西贡看一看。 铺满红叶的街道,寂寂无人,真想一辈子经在那里。 也许是距离之美的作用, 或者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街道, 只是无法在合适的心境下面看到罢了。

反倒是坐在门外椅子上发呆的外国人,这样的镜況更容易体会,至少在南方。 气候合适,风少沙尘少。午后或者傍晚,找一个咖啡馆门口的椅子坐下。一动不动,盯着前面。 看行人,看他们穿的衣服,看天空,看天上的云,旁边的树,对面的店铺。 大四时经常一个人坐在学校门口,车水马龙,鸣笛吵闹,却最让我的心觉得安静。 想着有些没的,一直到天黑。 年轻时可以思未来,年长时可以思过往。 很多时候,缺的只是这一把外面的椅子而已。

于是在这边的中午,差不多都是这样度过的。南方人米饭吃的多,午睡习惯比较重。 我睡不着,就在咖啡馆门前看着成都和成都人。 都说成都人生活悠闲,我也这样觉得。但可能没那么客观,一来在这边上班不用像在北京上班路上花费太多时间, 二来天黑的晚,下班后似乎还有很多在外面的乐趣。 也许还是和建筑空间有关,一切显得空旷自然些,没有那种逼仄之感,心态上也放松许多。

到了周末,空闲时间多些,自然去寻找附近有意思的地方。 有一家老爷车博物馆,看的我这个对车一向无感也不能开车的人爱上了车, 当然只是仅限于那些充满蒸汽朋克美感与人类自信的老爷车。 出门再看那些马路上跑的那些,真让觉得绝望和压抑。科技进步,总是容易顾及美感与细节。就像手机屏幕上那硕大的刘海。

附近还有一家现代美术馆,满心希望地过去, 确发现它在没什么展览的时候会完全闭关。 附近空空荡荡,又宽又长上的大马路上一望无际。 这时候,我看到对面有一家麦当劳。

我见过丽江古城中那种装饰的古色古香的麦当劳,也见过各个商区开在办公大楼或者商场里面的普通的麦当劳, 一切都与周围的环境尽量融合在一起。 而看到这一个的时候,确既有《美国末日》里两人在废墟里见到长颈鹿的惊喜与突兀之感, 也有《绿皮书》中两人旅途中见到路旁耸立的肯德基的寻常之感。 就在这个满是中国建设风格的工业园区里, 这个像一个加油站一样的麦当劳让我瞬间以为自己置身于美国西部。既荒凉。又现代。

文化的魅力很多时候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更是如此。 这个独特的麦当劳、博物馆里的凯迪拉克、《黑道圣徒4》里面怪异的人物造型与声音, 《了不起的盖茨比》,《未央歌》… 他们都模糊地属于某种共同的东西。 一种让经历过的人无限怀念,未经历过的人心心念念的东西。

而成都本身也属于某种让人眷念的东西。 杜甫草堂与武侯祠,蚕从与李白,过去的历史,造就了现在的气质。 一直吸引着远在他处的人。

而在对人的影响上,对比起来便愈加明显。 成都充满了温柔的,女性的气质。口音、长相、穿着、表现欲,像极了她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女生。 而那些她在追赶的一线城市,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异化。标准的口音、本地人的排外、普通人的生存、快速的步伐、面面俱全而又令人不满的食物、加班、跳槽、不稳定、逃离。 好的坏的,难以评说。但是似乎少了些思索,在漂泊的过程中,在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应该,哪些不值得。

成都,也许便是大部分想回归于一个普通人时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