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以来,渐渐地懒得动了,差不多将室外的体育运动都省掉了。平日里除了看书,休闲时间做的最多的时间恐怕就是看电影了。放假前,专门下了很多电影,觉得应该有那个闲情逸致看下去。不过到了现在,时间过了一半,看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高中的时候,班主任经常会给我们放电影,说是经常,其实三年下来也就那几部。可就是那几部,却都是能让人铭记于心的。很多东西到现在都无法忘记。记得那时放过《暖春》,虽然都是很早都看过的。但仍然是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其他的,还有《肖申克的救赎》,《活着》,《摩登时代》……。这些电影,到现在,仍会偶尔翻出来回味一下。高考完放假后,整个暑假好像就看了两部,《海上钢琴师》和《毕业生》,还是经常会翻开《毕业生》听一听保罗?西蒙的《斯卡布罗集市》和《寂静之声》。《海上钢琴师》则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去打印了里面的台词,再看时总是会有更深的感受。

上学期我才开始看《星球大战》,那时後我才明白,很多电影,到我现在这个年纪来看,已经太晚了。如果我是十五岁的时候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会觉得它们是伟大的艺术,并且它们会成为我一生美好的记忆。可是,到现在,我才去看,更多的感受确实肤浅和幼稚,以及想象力的束缚,虽然,确实有很好的地方。就像80年代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老电视剧,让现在那些孩子们去看,没有人会喜欢的。

同样的感受在看《第五元素》和《灵异第六感》的时候也很强烈。我看电影很挑,首先要评价很高,然后才会去试着看一下。怀着很深的期待,我看了,确实很不错,但是,我看的太晚了,所以,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好吧。或许,是我自己的期望太高。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我总觉得一个好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演员就是他所演的那个人。所以,我有点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人再在另一个地方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出现。一直演周恩来的刘劲先生偶尔演了一次反派就让观众很适应不了,看来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记得看《绿巨人2》,里面的反派是《海上钢琴师》里面的1900,这让我如何能看的下去?《第五元素》,《灵异第六感》还有《十二猴子》,《低俗小说》,同样的一个人,有点接受不了。

渐渐地,发现电影的风格真的和地域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电影似乎都是清一色的模式,连台词都毫无新意。法国的文艺范十足,不过好像有点太过了,可以说是“浓的化不开了”。觉得欧洲国家中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电影都很不错,意大利的总是充满了人文气息,想是和文艺复兴的传统有关。《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丽人生》《末代皇帝》《灿烂人生》《听见天堂》……都是意大利的电影。而德国的电影则总是很严肃,厚重,正如德国人的性格人一般,或许和二战的影响有关吧。和多出名的电影都是直接和二战有关的,《朗读者》《浪潮》《希特勒的男孩》……还有许多直接是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看完总能让人有很多思考。英国的电影好像很中性,既有法国的浪漫,又有英国自身的幽默和反讽,人文关怀和严谨也是不缺少的,想象力也是极丰富的。既有像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之作,又有《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浪漫情怀,还有《V字仇杀队》这样深具反讽精神的警示性的电影,还有直接改变自英国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一九八四》。没有欧洲大陆千年文化的滋养,是不会有这样的作品的。这是没有历史的美国很难学到的东西。很多电影,完全就可以从风格上分清是那个国家的。像《这个杀手不太冷》就不会是美国的电影,美国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亚洲这边,中国的已经很少看了,似乎电影纯粹就是在恶搞,看不到一个“正经”的电影,好像最正经的就是《让子弹飞》了,电影已经被当作了一种纯粹的娱乐。泰国的好像只有同性恋,韩国的只有偶像剧。日本我只看过《宫崎骏》,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吧。至少久石让的音乐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