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回来看《流浪地球》的时候,因为已经上映了几天,网上的讨论已经非常激烈了。这些提前存在的评价在我观看的时候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科幻作品,在当今中国的电影产业环境下尤其可贵。

我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我觉得参与讨论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觉得。但是最终在对一个艺术作品评价的时候仍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的人打一星,有的人打五星。在所有允许自由评论的作品中,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大多数作品容易形成一致的评价,除了极少数可以忽略的“异常”。像《流浪地球》这样产生明显分歧的作品,是很值得讨论的。

首先要明确的是,社交平台的特点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此次讨论中,知乎和豆瓣都产生了大量的内容,其中豆瓣产生了较多的对电影的负面评价,而知乎产生的负面评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差别非常明显,直接暴露出了二者的一些显著差别。

豆瓣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有一个显著地特性,它是一个类似中心化的平台。其中电影/图书/音乐等固定条目是整个社区的基石和中心,大部分的内容以及用户都是围绕着这些中心生存以及产生。这些中心内容的存在,让普通社交网络的常见的充斥于其中的关于性以及偶像崇拜的内容在豆瓣被边缘化,这也是豆瓣多年来的”不变“的让人喜欢的而个性。

它的问题在于,在用户与作品的交互中,没有通过良好的方式来引导用户的兴趣与成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五星评价体系。我理解在吸引新用户上,五星的打分方式会让新用户觉得简单易用。但是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用户已经在很多地方熟悉了这些基本概念,五星的方式就显得非常有问题。总是会觉得三分不够,四分嫌多之类的疑虑。这样很容易让用户在使用上觉得纠结以及容易引起与其他用户的争论。之所以不该,我理解一是懒,而是觉得这是一个自己的特色?想跟IMDB之类的网站区分开?
  • 短评只有”赞”,没有”踩“。改评分的我觉得都算是小问题了,毕竟人数很少。但是短评这种很容易产生不理性言论的地方,只有”赞“会扩大人们的偏见以及意气用事,没有相应的”踩“来平衡相应的言论。很容易在有分歧的作品中扩散争执。

如果恶意的揣测,这是豆瓣恶意为之。因为通过扩散用户的不理性,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引起更大的争执和话题度,流量。我们的精神家园会这样做吗?,我觉得很有可能。毕竟,它背后的决策者也是一群新时代的“产品经理”而已。

豆瓣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因为中信内容的特殊性,它吸引了的用户中,文科生肯定是占主流,并且具有更高的话语权。电影,音乐都是艺术门类,图书里面也是文科占大宗。所谓文青气质是也(中性)。

知乎在很多方面刚好是一个反面,它没有中心话题,有着常见的社交网络的弊病,劣币驱逐良币,对于性以及偶像崇拜的过于关注等等。从好的一面来说,因为最初的用户程序员占了一大批人,后面又吸引了很多其他各个学科,行业的用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明显的理工科的气质,抛开那些劣质的内容,它在科普,生活常识以及理性讨论方面算是做的比较好的社区。

现在我们回到这个电影本身,我们看下好评/差评两拨人对于其评价的分析

好评用户:

  • 华语电影的发展方向,不算完美但完成度和起点相当高
  • 瑕不掩瑜
  • 地下城的场景也过于简陋,人物塑造失真浅薄,但都无碍此片在制作上是一次实在的飞跃。
  • 给国产科幻片开了一个好头
  • 个别台词太尬,个别演技掉线,个别煽情过头
  • 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

总体来说,很像做科学研究似的,综合考量各个因素(环境,时期),横向纵向的对比,不把话说的太绝对,尽量给出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

差评用户:

  • 叙事完全不讲逻辑
  • 人物动机行为全都莫名其妙不能理解
  • 毫无思考仅靠煽动,毫无敬畏仅余妄想
  • 纯粹就是一个砸钱的工业特效大片,看不到任何新东西
  • 一部没有丝毫创新的电影
  • 这个电影的叙事非常不清晰

这些用户的“情绪”比较激动,在用词上比较夸大 :”完全“,”毫无“,”非常“等等。几乎都是全面的否定。

比较起来,很像是理科生和文科生站在了对立的两面,这边觉得那边偏激,不理性。那边觉得这边土,不动艺术。讨论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两拨人都已经有了固定的观念,怎么解释和辩论,都是在加深自己的观念而已。

所以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结论,也许只能留给时间去评说。

至于我自己,我庆幸我投票给了《战狼2》,才有了今天的《流浪地球》,也希望投给《流浪地球》的这一票,能带来一个更为优秀的电影。即使在”鸡蛋“眼中,我是”高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