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书不少,但自己最想看的却总是没有,萨冈的《你好,忧愁》,西南联大的校史,《在路上》,《追忆似水年华》总是缺第一卷,《百年孤独》总是不见踪影,连《山海经》也没有。《未央歌》也是最想看的一本,费劲周折从网上买了一本。虽然书的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是看到了。

西南联大和八十年代是我最向往的两个年代,我情愿一辈子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地方。慢慢长大,很多事情都麻木了,看到很多本应让人感动的流泪的事情却没一点感觉。反倒是关于这两个年代的东西,却总是让我泪流满面。

“再也不会有人夹着一本书在图书馆的门前看落日余晖了”–战争时的慨叹

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了能买到书,很多学生凌晨四五点钟就起来去书店门前排队,很多学生的生活费都 是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吃饭。

同样是在八十年代,兰大的很多农村来的孩子,没有钱买鞋,就总是打赤脚去上课,就是他们,成就了兰大几十年的辉煌。

陈寅恪说: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但我每一次再看到,都会忍不住留下眼泪,为他们所感动,也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而悲哀。

所以,我总是喜欢看关于那些年代的东西,让自己知道真正的大学时什么样子的,虽然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可能理想或许正式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最缺的东西。

《未央歌》08年才介绍到大陆来,虽然很迟,但总算是到了。当我们的学生都在捧着不知所云的红宝书在读时,台湾的学生们在看《未央歌》(有时候想想,台湾的孩子比我们要幸福的多, 虽然是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之下,他们有梅贻琦,傅斯年,柏杨,殷海光,聂华玲,龙应台……,可惜大陆容不下他们。一个梅贻琦,就在台湾造了一个比清华更厉害的清华)。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按照常理来说,自然是更喜欢看那些青春的小说,如果硬要用政治的手段加以扭曲,恐怕这些学生长大后不会是一个太正常的人。所以他们会有龙应台,李敖,张纯如那样的人,我们没有。

鹿桥先生是联大的学生,大学的经历总是美好,难忘的。所以小说里恐怕主要是以自己的经历写成的,对联大精神的描写反倒没有想像中的多。开始有点失望,后来一想才觉得,其实没有问题。虽然只是从几个人着眼去写,但已经从那几个人的言行举止中把联大的精神写出来了。看那几个说的话做的事,似乎很平常,但是如果拿来和今天的细细比较的话,就会觉出其中的不同。甚至是云泥之别,不敢想象。

这一阵子学校在评比什么“XX之星”,”学习的,干部的,创业的……。估计又是学生会那一群整天没事干的人弄出来的,让无聊的生活更加无聊。想起了《未央歌》里忘了是哪一个人发的关于学校里一些出众学生的议论,觉得很好,再借用周国平先生的话说就是“跟我自己的想法一样”,大致描叙如下。

我是一直主张大学应该是以天才教育为主,马克思先生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但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很多时候,历史是靠一两天才个推动的。一个牛顿和一个爱因斯坦,就让物理学垮了两大步。不过天才总是少数,大部分人仍是庸才,所以天才就应该成为众人的领导者。在大学里,应该有几个天才或者传奇般的人物存在,他们应该在做人,做学问或者其他方面成为众人的楷模,让大家能“见贤思齐”,督促自己。或者在别的方面有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天赋。这样至少能让大家的眼睛一直朝上看的。《未央歌》里小童的天真烂漫但却内心深刻,大余勤奋好学,学术造诣极深,蔺燕梅单纯美丽,善良,好学,更是众人心目中的女神……他们都是那个学校的传奇,是众人仰慕的对象。就因为有这几个人在,便带动了学校的风气一直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因为蔺燕梅的存在,这个学校的男生都开始变的文雅,不想让她瞧不起,又都想做出点的事情,好去认识她。虽然可能从来也没有机会去认识。因为大余的督促,学生都十分勤奋好学。可能有点夸张,但在那个那个年代,或许就是最平常的事实。因为有了这样的人,学校的风气就会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所以学校里也就一直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一个学校里没有了这样的人,没有了“见贤思齐”的目标,学生的眼睛就只有朝下看了,那这个学校就会死气沉沉,没有精神,不会培养出来多么优秀的人才。

就像一坐丰碑一样,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基石,那几个天才般的人物才是真正的碑身,有他们,那个学校才会有立足之地。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学校的这些“大星星”,基本上没有认识的。他们没有一个是那种天才式的,足以成为学生领袖的人。如果是的话,恐怕早就星耀全校,无人不识了,也用不找让一些庸人去评价。既然这些人大家都不认识,怎么去评?这时候,关系广的,所在院人多,会拉票的就会成为这个或那个“星”,至于是不是真材实料,没人会去管。评出来之后,最多学生会搞一个没人看的颁奖仪式,然后大家各干各的,谁也不会记得谁是很么“星”,最多只是感叹一下学生会的腐败无聊和世风日下罢了。

或许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如果没有那么严的思想钳制,学生会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越玩越幼稚,再也没有任何新意。学会了社会上的肮脏,然后继续接受着社会上”大学生素质下降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