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记忆中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格列佛游记》,也算是高起点了,不过那时才上小学五年级,书中的深刻的寓意当然是一无所知,只是觉得里面的故事很有趣而已,到现在还记得书里的很多内容。读的第二本是郭敬明的《幻城》,那样的年纪自然喜欢读那样的书,即使现在觉得郭敬明就是一人渣。第三本是《三国演义》,似乎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这本书。
以上便是我小学和初中全部的阅读经历,年纪小,喜欢的只是故事本身的趣味而已,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到了高中,才慢慢地懂得了一些东西,才开始真正的阅读。
惭愧的是,整个高中,因为课多,读的东西却很少。读的第一本是树下野狐的《搜神记》,然后是萧鼎的《诛仙》,然后是凤歌的《昆仑》《沧海》还有时未寒的《明将军系列》。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几本,全是武侠,其他的或许还有,但记不起来了。
所以,我高中全部的阅读体验就是这基本武侠玄幻小说,是为很多人所不齿的东西。
上了大学,我也有点觉得它们的低俗,但是当我有机会去看《伊利亚特》《神曲》,甚至《圣经》《罗摩衍那》,还有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的时候,才觉得有点困惑,为什么我读那些武侠小说的时候总是感同身受,而读这些传世经典的时候却总是味同嚼蜡呢?
但我还是在读,古今中外,一一涉猎,或许是周国平先生那句话帮了我,“如果一本经典,我读了之后毫无所得,那它在我的世界里就是一本垃圾”。
到现在回首看看读过的那些书,真正融入我生命中的还是那几本武侠小说,还有金庸的《神雕侠侣》。它们深深的影响了我的性格,让我始终相信自由,公正这些价值信念,让我觉得,人应该一直优雅地活在世间。经常会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想起书中的那些美丽的故事,潇洒的人物,还有那些睿智的话语,让我惊醒,纵使这现实的世界如此不完美,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潇洒地活着。而在后来读到那些“经典”中,却很难再有这样的感觉了。
然而,这些小说的对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就像“买椟还珠”里面的那个“椟”,本身就是一件美丽异常的物品,很多人会在它面前流连忘返,以为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我却知道,在它的里面,还有更美丽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开始喜欢读那些美丽的诗句,简洁而生动异常的文章,大气磅礴的史书……五千年来,那么多传世经典,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
或许是我幸运,我总觉得自己一开始读的那几本武侠小说是最好的,所以其他的根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的下去,也会因为没什么感觉而不会迷恋。后来也看过琼瑶,安妮宝贝,张悦然,梁羽生……都是看了一本就不想再看了,觉得他们写的太差。
与此同时,因为深深迷恋于这种”中国情怀”,对西方的作品就没什么感觉了。有时候甚至觉得没必要去读西方的作品。不过这肯定是不行的,要扩大眼界,只盯着中国,是什么也学不来的。所以还是慢慢的开始读。与中文的作品相比,读西方作品的时候,对书中人物,感情,细节的把握要差的多,再说是翻译过来的东西,与作品原貌又相差很大。所以读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很多。如果里面有一些中国式的情调在里面还好一些。还记得看林纾先生译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用文言文去写美国的故事,文辞优美,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但是,毕竟我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太多的不同,即使你通晓西方各国的语言,能去读原著,你读到的东西肯定没有那个国家的人读到的多,你始终是一文化的外来者,融入不到那个文化氛围中。所以,西方的很多文化经典对我来说,注定是一文不值的垃圾。这是注定的事,没办法改变。所以,对我来说,《战争与和平》永远也比不上《天龙八部》,《圣经》永远是不知所云的东西,蒙恬的散文也不过如此,《存在与时间》不读也罢……
但是的但是,我们毕竟同属于人类,相同的地方毕竟远多于不同的地方。书中总是有很多相同的话题,爱情,战争,人生……我想信,一个感觉敏锐的人,一定也会在不同文化的作品中读到很多相同的东西。所以我们仍然要去读,有选择地读。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去读,不能因为成见的束缚而只读那些经典。我们也应该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读到更多的好书。读书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觉得是好的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