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本来是准备找一个星巴克坐坐的,可是看起来人太多,就在附近逛了逛,居然又发现一个保罗的口袋书店。这是一个合肥比较有名的书店,非常文艺,书的质量也很不错,之前去过一家,就是人少了点。这次的人倒是极多,吵闹的很,是锤子手机的线下活动。

既然是“世界第二”了,那第一想必就是苹果的手机了。苹果用户遍布天下,也没见有什么线下交流会。老罗的手机是不错,但做事不太厚道,互联网思维就这样,只问结果,不问手段。这一大帮闲的无聊的人,还真能配的上这么“有情怀”的手机。

读书人少,买书人更少。书店自然只能另想赚钱门道,咖啡、小吃、乐队演出、各种纪念品……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所谓的独立书店,都成了咖啡馆,书只是装饰品,而且一定是非常文艺的书:各种诗歌、看起来非常高端的外国小说、关于电影的……共同点就是不会有人去看。

这可能试最温柔的一种死法了,表面变的越来越光纤靓丽,放的书也是阳春白雪,也总是有不少人光顾,可是书确实几乎卖不出了,认认真真读书的人也几乎没有。

反倒是那种越来越少的旧书摊,才真正算得上读书人的圣地。三四十年年前的旧书,便宜的很,装帧简单,但内容却不输于现在的书。有时甚至能买到不少还算难得的珍品:俄罗斯的原文小说、一些不再版的外国文学、一些经典文学的优秀版本……在兰州时,城隍庙就有这样的地方,卖书的大多是一些老头,去的次数多了讲价也容易,每次去都能收获满满一大袋子,只可惜后来那地方整顿,书和人都不见了踪影。

书店其实一直以来就不是读书的地。很多人的习惯都是买完书之后才能认真的读下去,在这过程中,书店起的主要作用是选书和购买,人们在书架前浏览,有时是为了找一本特定的书,有时则是漫无目的,希冀有意外的发现,看到中意的就买下来。可惜的是,这两项功能,逐渐被豆瓣和亚马逊或者类似的网站所取代,一个书店提供的选择有限,但在豆瓣却几乎能浏览到历史上所有书的信息,亚马逊则以更便宜的价格和物流让传统书店毫无优势可言。书店所剩的则是那种整排书架给人带来的读书的动力及在书店所潜在的社交意义,而在各书店努力提高自己功能多样性的同时,这项书店仅存的意义也在消失殆尽。

第二日:
下午又去了一趟保罗的口袋书店,才发现恼人的事情真是不少。似乎周末永远有活动,一群无聊的人加一个充满激情的主持人,使得整个书店比吵闹如大街一般。躲的远一点,又会听到各种水平一般的文艺民谣,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但是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高端,因为正常的地方你根本听不到这种音乐。最奇怪也最讨厌的是,永远都有小孩,什么都不懂但却会乱跑和吵闹的小孩。随着父母一代对自己平庸的承认,终于又开始新一轮的徒劳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这么小就被带到书店的小孩,估计唯有对书店的厌恶将伴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