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做一个王菲的歌迷。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但很少会喜欢上一个歌手。或许某一首歌唱的很好,但很难喜欢上他/她的其他的歌。Talylor Swift的为《饥饿游戏》演唱的《Safe and Sound》是我最爱的英文歌曲,但她其他的歌以及其生活作风,很难让人喜欢的起来;Image Dragons的《Radioactive》不论什么时候听都让人热血沸腾,但除此之外便似乎乏善可陈了;冈林信康只一首《风诗》、岸部真明只一曲《奇迹之山》、矶村由纪子只一曲《风居住的街道》……

部分原因是先入之见。你先听了一首,觉得很好,再听其他的时候,会以这首歌为参照来评判。有了这种评判,便很难公正地看待其他的歌。更常见的原因是,你很难将唱歌的人与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所联系起来。《Safe and Sound》中细微含蓄,深情款款,可不是勤换男友的Talyor的写照。《画心》原曲是藤原育郎的《Asian Road》,日本人一贯细腻深沉的音乐风格,加上电影意境的营造,让一个选秀出来的年轻歌手去演绎,技巧足够,但实在难以表现词曲之感情。后来听赵薇唱,虽无甚技巧,但感情之真挚,几十年风雨之人生经历,听起来倒更加让人心动。

以前喜欢周杰伦的一首《烟花易冷》,词曲俱佳,后来听林志炫唱,才觉得这才是绝配。周杰伦声音低沉,含混不清,青春爱情、叛逆少年、年少往事……此类歌曲演唱最是得心应手,动人心弦。但古风爱情类却觉得一直不太合适,更合适的是宛若书生模样的林志炫。其声音细腻高亢,《烟火易冷》中的爱情则是深沉而又大胆,温柔之极却也荡气回肠。一字一句,声声入耳,有多少人的思绪已穿越千年,情不自已?

似乎又到了一代人集体怀旧的年代。青春校园,青涩爱情,当年热血少年,手中长剑何在?最悲哀事情不是你不能,而是你本来可以,但却没有做,因为胆小、畏惧、愚蠢。年轻是否是一个永恒的魔咒,一代又一代,永远只有在怀念中悔恨?

所以对于这类电影,不管好与不好,总会有很多人去看。看看别人的美好,给自己一点安慰,看看别人的悲哀,让自己多一点远离俗世喧嚣的慨叹。不幸的是,很少有电影能满足我们这小小的心愿。拍电影的人和看电影的人眼中的青春太不一样,他们想的总是大时代的变迁下少年人的无奈,符号化的青春象征之物,以及种种怪诞之物。而我们只是想看看那些桌椅,那些美丽的身影,那些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小事:上课,逃课;上自习,读书;唱歌,跳舞;欢笑,眼泪;围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闲走,一次又一次的不期而遇……这一切平凡而又自然的琐事。纵使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又与我们有什么相干?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王菲的歌声。

看过她一段演唱会,唱那英的《梦醒了》,四五十岁的老女人,唱起情歌来神态与声音却都是二十岁的样子。《因为爱情》《致青春》《匆匆那年》就电影来说,不如《那些年》,但王菲的歌,却无疑要比胡夏的好很多。一个是未经世事的纯真,一个是饱经世事之后却依然澄澈无比的心灵。听前者的歌,你最多可称之为唱的不错。但后者,你听到不止是自己的青春,还有那个女人的自我倾诉。

这才是音乐本来的样子。艺术皆为表达,而不是炫技与包装。你听林忆莲与李宗盛唱《当爱已成往事》,听到的是饱经沧桑之后的豁达,再听张国荣唱,则是拳拳深情,欲说还休。我们该庆幸的是,我们青春岁月的诠释者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