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易中天,阎崇年……这些人因百家讲坛而声名鹊起,百家讲坛也因他们而收视率节节攀升,真是合作双赢的典范。现在,这节目似乎还在播出,却早已是门可罗雀,乏人问津。台上诸位坛主尽管竭尽所能,语不惊人死不休,却依然是白费心机。原因何在?电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泛滥的传播媒体,但是不要忘了它的本质是娱乐,任何有崇高目的的节目都会陷进娱乐之中无法自拔,这是注定无法避免的事。所以,也不必为它叹息,更不要感叹世风日下。

百家讲坛的节目看过一些。孔庆东讲的中规中矩,所以也没多少喝彩声。阎崇年的没看过,但他被打了一巴掌确是尽人皆知,我也不想过多评论。于丹和易中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也看过他们的节目,所以想以他们为代表说一说。

于丹,易中天,一个“学术超女”,一个是“学术超男”,一个将学术庸俗化,一个将学术娱乐化。其实我觉得这两个评价太高。这个年代本无多少学术可言,他们的所做所为更与学术相差十万八千里,冠以学术二字实在是太抬举他们了。

于丹解读《论语》,虽然错误百出,但还是博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似乎通过这位“大师”,我们离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思想又更近了一些。不过我觉得,如果她的解读能让大家真的在繁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去读一读《论语》,去体会先贤的哲思隽语,她的解读在这之中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那么才能认为她的解读是成功的,她作为一个教授是合格的。可是,我们看到的确是,她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的书,上电视,参加这样那样的节目,当嘉宾,她自己可真是名利双收,孔老夫子却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不知道那些读了她的书的人有多少收获?那些收获有能持续多久?

在易中天那里,历史完全成了一种娱乐。我们可以把任何现代的东西带进去。搞笑了,看的人就多了嘛.只是,笑过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可能会多知道一些历史知识,可这些有什么用?。《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可读性最强的一本,《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尊重史事实,语言简练优美,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如果真有这么多看电视的时间,去翻一翻《三国演义》《三国志》,相信读到的东西会很多,远非看电视可比。

看过易中天关于美学的一些讲义。里面充斥着各种现代的庸俗的玩笑,在这里面,我没有看到美,只看到了浮躁。这个时代虽然处处充满了浮躁,但我们希望大学这个“象牙塔”还能保留它的一份沉静。如果连大学也变了,我们还有什么希望?我想问的是,难道美学非如此讲吗?我们可以去看看朱光潜,钱理群,宗白华等前辈的书,你会发现,美学可以用一种很“美”的方式教给学生。这几位前辈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保留他们那一代人的沉静。我们看他们的书,在感受美得同时,还会让自己浮躁的心宁静下来。

我想,易中天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来教学,是为了迎合学生。可是,为什么要迎合学生?谁在教谁?谁是引导者?

我觉得作为大学生再去读他们解读《论语》,三国的那些书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我们应该做的是直接触摸经典,而不是拾人牙慧,再去看这些”吃历史剩饭的人“的书。

如果,大家稍微关注一下这两位的话,会发现,他们的人品真的不怎么样。

如今,喧嚣过后,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得到了什么?是不是什么也没有?还是曾经有,但是很快就忘掉了?

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东西,好好珍惜!